Version classiqueVersion mobile

Encyclopédie des historiographies : Afriques, Amériques, Asies

 | 
Nathalie Kouamé
, 
Éric P. Meyer
, 
Anne Viguier

H

天津民俗史料

Historical Sources of Tianjin Folk Customs

Sources historiques des traditions populaires de Tianjin

Luo Shuwei 罗澍伟

Résumé

Pour comprendre et étudier les traditions populaires de Tianjin, il faut faire attention à deux caractéristiques de la ville.
Primo, dans l’histoire du développement des villes chinoises traditionnelles, Tianjin est une ville récente avec son histoire de plus de 800 ans. Toutefois, contrairement à beaucoup d’autres villes chinoises, Tianjin n’a commencé à acquérir les caractéristiques d’une cité que sous les dynasties Jin et Yuan aux xiiie et xive siècles. Le mur d’enceinte de la cité ne fut construit qu’au xve siècle, soit au début de l’ère Yongle de la dynastie des Ming. Lors de la construction de l’« Acropolis », la dynastie des Ming fit le choix de la planification et adopta le principe de la « fermeture partielle et (de l’)ouverture générale », prenant acte du fait qu’à cette époque l’acropole remplissait surtout des fonctions militaires. Du point de vue de l’histoire, Tianjin fut d’abord une « ville » (avec un centre commercial), puis une « muraille » (qui entoure le quartier des institutions administratives dont le bureau des impôts), la « ville » se trouvant en dehors de la « muraille ». Par conséquent, Tianjin n’est pas une cité construite en fonction de la planification urbaine traditionnelle chinoise, mais une cité ayant connu une croissance naturelle. Cette croissance s’est toujours faite le long de la rivière Haihe, en suivant une progression depuis la source de cette rivière jusqu’au port maritime de son estuaire.
Secondo, Tianjin étant la seule cité située au nord du Grand Canal qui longe la rivière, les canaux sud et nord y convergent. La ville accueille aussi bien les cultures du nord et du sud, que les cultures continentales et maritimes. En outre, comme Tianjin fut la plus précoce et la plus grande cité ouverte du nord de la Chine, où les cultures chinoise et étrangères se rencontrèrent voire s’épanouirent, tradition et modernité peuvent y coexister harmonieusement. Toutes ces cultures eurent un impact profond sur les coutumes populaires et leur développement dans la cité de Tianjin. Bien entendu, la bibliographie doit se lire en fonction de ces données historiques.

Texte intégral

传统地方志类

11.薛柱斗 纂修,1675《天津卫志》,天津1.

2《天津卫志》系清康熙十四年(1675)天津副使薛柱斗主持纂修,天津清军同知高必大协修。全志卷首一卷,正文四卷,有总目二十四个门类。卷二首列“风俗”,含:岁时、冠礼、婚礼、丧礼和祭礼等。它如同卷之“利弊”,卷三之“耆寿 冠带”、“土产”、“灾变”,卷四之“艺文”(上、下),亦有可供采撷者。

3据研究,《天津卫志》祖本系明正德十四年(1519)胡文璧倡修、继任天津副使吕盛补修的《天津三卫志》,以及万历二十年(1592)天津副使彭国光、户部分司张常续修的《天津三卫志》。但这两部志书,早在清代中叶即已不存。

4《天津卫志》系康熙十二年(1673)奉旨篡修,历数月而草成。可能因时间仓促,以致伤于简略,且“多舛误脱漏,体例未备”。薛柱斗,陕西延长人,康熙九年(1670)任天津副使;高必大,湖广襄阳人,时任天津清军同知。

5《天津卫志》现有康熙十四年(1675)原刻本及康熙十七年(1678)补刻本,1934年天津易社《新校天津卫志》,坊间的传世抄本,以及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的标点整理本等。

62.天津县志》、《续天津县志》、《天津县新志》、《天津政俗沿革记》及《志余随笔》。

7(1)张志奇 朱奎扬 修 吴廷华 汪沆 纂, 1736,《天津县志》2. 天津。

8《天津县志》系清乾隆元年(1736)由时任天津知县的张志奇、朱奎扬倡修,聘请著名学者吴廷华、汪沆主持编纂。全志卷首一卷,正文二十四卷,载有二十个门类;其中,卷之十三为“风俗 物产志”。“风俗”下有摘录的概要,虽仅“岁时”一门以及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但内容、特别是“岁时”的内容已较《天津卫志》大为丰富,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的发展。

9《天津县志》倡修者张志奇,山东利津人,乾隆元年(1736)和五年(1740)两任天津县知县;朱奎扬,浙江山阴人,乾隆二年(1737)任天津知县。吴廷华吴廷华,浙江仁和人,康熙年间的举人,曾任福建兴化府同知;汪沆浙江钱塘人,监生,博览多才,二人来津后均居于水西庄,并被延聘参与编纂《天津府志》和《天津县志》,因此,这两部志书被视为“姊妹篇”。

10据考证,现存最早的《天津县志》刻本,为乾隆四年(1739)成书后又经过增补的乾隆七年(1742)刻本。近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标点整理本行世。

11(2)崇厚(1826—1893) 修 吴惠元 等纂, 1870《续天津县志》3. 天津。

12《续天津县志》初系同治七年(1868)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任内由地方士人倡修,恰于时有人荐来已故邑人蒋玉虹自纂县志旧稿数十帙,遂在此基础上筹款设局。初聘著名学者俞樾(曲园)重为编辑,未几辞去;嗣延前云南盐法道吴惠元主持其事,邑人沈兆澐商榷参订。两年后书成,遂由吴惠元出面,于同治九年(1870)请崇厚作序;同年三口通商大臣裁撤,复请驻节天津的新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作序。当时,天津已开埠十年,城市地位日渐重要,因此于“海运纪程、通商原始,暨建筑濠墙、炮台、机器两局……”等情形,记载颇为详细。

13《续天津县志》卷首一卷,正文二十一卷,所设篇目大体依照《天津县志》,但加以变通;卷八为“风俗 附义举”,前有小序,语多中肯:“邑向五方杂处,逐末者多,踵事增华,日趋浮靡,民气强悍,虽好斗而畏法,无敢与官长抗违者。自改县以来,文风日盛,家弦户颂,以气节相高;无论贫富,见义必为,饶有古遗风焉。”,后列“风俗”、“岁时”两项,所附“义举”及“补编”、“附编”,亦足资参考。

14《续天津县志》纂成于同治九年(1870)。崇厚(1826‑1893),完颜氏,字地山,籍隶镶黄旗满洲,天津开埠后任三口通商大臣十年。蒋玉虹,邑廪膳生。俞樾(1821‑1907),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吴惠元,浙江人,籍隶天津,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二十四年(1844)进士,授编修,调云南盐法道,后主持天津辅仁书院讲席。沈兆澐(1783‑1876),号拙安,天津人,曾署理河南布政使。

15《续天津县志》初刊于纂成之年。近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标点整理本行世。

16(3)高凌雯(1915‑1922),1931《天津县新志》4. 天津。

17《天津县新志》系由天津著名地方志学者高凌雯撰写。倡导续修天津县志之举,肇始于1915年,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有感于天津乡邦文献久乏整理,乃至日益零散湮灭,遂发出此项倡导。旋经多方商榷,这部志书分别由著名学者王守恂和高凌雯执笔。按照议定的分工,高凌雯负责《天津县新志》中的巡幸、职官、物产、从余等十二大类,含卷首及编排为卷十七至卷二十七的部分,并于1922年完稿,翌年付梓,1931年印迄,分订成十六册。之所以取“新”字,是表示这部志书非“续修”,而是叙事详瞻、考订严谨的“重修”。其中的旧迹、物产、从余等部分,于天津风俗的内容所在多有,但需经过经剔抉耙梳的努力,方能取得所需。

18《天津县新志》著者高凌雯(1861‑1945),字彤皆,天津人,光绪癸巳(1893)科举人,曾任学部主事。晚年致力于天津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成绩颇为世人所称道。

19《天津县新志》有1930年刊印的《人物·艺文》单行本,1931年的原刻本,以及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标点整理本。

20(4)王守恂(1865‑1936),1931《天津政俗沿革记》5. 天津。

21《天津政俗沿革记》系由天津著名著名方志学家王守恂撰写。是书缘起于1915年徐世昌倡导的续修天津县志之举,经议定,分别由王守恂和高凌雯执笔此项工作。高凌雯负责十二大类,主详瞻,于1922年完稿,翌年付梓,1931年装订成册,名《天津县新志》;王守恂负责十六大类,主简约,1920年完稿,后经多次修改,于1933年定稿。1935年王守恂病逝,乃由遗属出资,委托著名学者金钺刊印问世,名《天津政俗沿革记》,共十六卷,实即《天津县新志》所缺之卷一至卷十六。其中卷十一为“礼俗”,所谓“天津民气刚强,其赋质尚朴 地滨海,富商于农,养生送死之具多失之奢侈,富者倡之,贫者思效,其弊由来旧矣。岁时游览,人事之常,回溯承平,迎神赛会,时或过事张皇。居今日,念昔时,有不胜怀想者已。” 所含“祠祀”、“婚丧”、“岁时”三项,但仅“各存其梗概”。然较此前志书,已记述有加。它如卷十二之“善举”等卷内容,亦有足资参考者。

22《天津政俗沿革记》著者王守恂(1865‑1936),字仁安,天津人,光绪戊戌(1898)科进士,以文章学问为世所重。曾任浙江钱塘道尹等职。晚年回归故里,主持城南诗社、崇化学会等地方文化活动。

23《天津政俗沿革记》行世者均为原刻本,近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的标点整理本。

24(5)高凌雯(1861‑1945), 1936 《志余随笔》6. 天津。

25《志余随笔》系由天津著名地方志学者高凌雯撰写。从1919年到1922年高凌雯主持编纂之《天津县新志》共十二卷完稿后,乃将编纂过程中所写的心得笔记四百四十二及附录十八则,有鉴于“士人读书万卷,大率务知远大,而琐琐遗闻、近在乡里者,或有时不暇厝意。又以父老相传一事,迨称述日久,傅会支离,尽失真实,无以考辨,讹者终讹”,于是对这些虽属于“繁目细节”的笔记,大致以类相从,编成《志余随笔》六卷,中如卷四、卷五,于津门掌故颇多;卷六,多有涉及民风民俗者,如“天津有婚丧之事而无其礼,所谓‘婚丧赛会’而已。”“‘卫志’所记风俗,及今二百四五十年,无甚变异。惟立春日鞭土牛,观者取土涂壁;后改以楮糊牛,于立春前一日行迎春礼毕,任人鞭而毁之。三月二日以灰末、谷康从河下引至家,名‘引钱龙’,今于正月二十五日以灰画囷于家,置钱、谷其中。十二月二十四灶君朝天,今改二十三日。除夕嫁娶者少。新丧哭奠城隍庙、土地庙,今亦无之。元旦、清明、七月望、十月朔,祭扫坟墓,或于门前焚楮帛,惟未见有祭奠通衢者。”均属弥足珍贵。

26《志余随笔》著者高凌雯,字彤皆,天津人,光绪癸巳(1893)科举人,曾任学部主事。晚年致力于天津地方文化的发掘整理,成绩颇为世人所称道。

27《志余随笔》主要有1936年天津著名刻书家金钺的“屏庐丛刻”本,以及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标点整理本。

283.《天津府志》及《重修天津府志》

29(1)李梅宾、程凤文修,吴廷华、汪沆纂 1742《天津府志》7. 天津。

30《天津府志》系清雍、乾年间由天津知府李梅宾、程凤文主持,著名学者吴廷华、汪沆编纂的一部最早记述天津府属六县一州概况的地方志书。全志卷首一卷,正文四十卷,二十五个门类,其中卷五为“风俗物产志”,下分“风俗(含岁时)”、“物产”两大部分,“风俗(岁时)”部分首天津县,次青县、静海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惟沧州“不载岁时,意与诸邑不相悬绝,不复强增”。文字简约,多从旧志录入。

31《天津府志》约纂成于清乾隆四年(1739),编纂者李梅宾,广西临桂人,是天津开府置县后的首任天津知府;程凤文,江苏仪征人,是乾隆元年(1736)出任天津知府的。吴廷华,浙江仁和人,康熙举人,福建兴化府同知;汪沆浙江钱塘人,监生,博览多才,来津后均被延聘参与《天津府志》和《天津县志》的编纂。

32与《天津县志》一样,现存最早的《天津府志》刻本,为乾隆四年(1739)成书后,又经过增补的乾隆七年(1742)刻本,但流传不广。近年,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的标点整理本行世。

33(2)沈家本(1840‑1913)修 徐宗亮 蔡启盛纂, 1898 《重修天津府志》8. 天津。

34《重修天津府志》系由时任天津知府的沈家本倡修,始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夏,历时三年,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完稿,所聘的编纂者徐宗亮亦同时离去;由于其中的讹误及不足之处非常明显,于是复请蔡启盛加以审订改正,并于是年冬开始雕板印刷。全志卷首、卷末各一卷,正文五十四卷,分为纪、表、考、传四大部类,其中卷二十六[考十七]“舆地(八)”为“风俗 物产”,“风俗”部分首天津县,次青县、静海县、沧州、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内容多采自旧志,惟天津县,除录自旧志者外,对于重出殡之俗、锅匪之害、天后诞辰之“皇会”等,均源于修志期间临时办公机构“修志局”的第一手资料《采访册》,可谓弥足珍贵。

35主持纂修工作的沈家本(1840‑1913),号寄簃,浙江归安人,光绪十九年(1893)进士,同年出任天津府知府。纂修徐宗亮,安徽桐城人,候选部主事;蔡启盛,浙江诸暨人,四品衔分缺先用知县。

36《重修天津府志》仅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雕版的刻本流传,因当年曾有边改边刻的情况,故不同的本子于纂修人署名或有差异。近年,则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的标点整理本行世。

新编地方志类

374.《天津菁华实录》与《天津志略》

38(1) 不著撰人,1918 《天津菁华实录》9. 北京 中华舆图社出版。

39《天津菁华实录》是一部记录好介绍辛亥革命以后一段时间,天津城市发展变化的志书型手册。共有“历代建设沿革”等十八个部分,叙事概括,文字简明,故取“菁华”一词。其中“风俗习尚”多半录自旧志,但作者作为一名寓居天津的外地人,对于天津的地方风俗,人民习尚,也有着自己的看法:“近虽逐末者众,竟尚浮华,然士实俊乂多文……盖浸浸乎文明礼义之邦”,由此可见当时城市文化教育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

40《天津菁华实录》作者不详。从序言中可知,这是一位“都门学养,翰苑英华,民国肇兴,不作出仕之想”的人,作者自己也说,“鄙人等游历津门,前后凡七易寒暑”,大概是位寓居天津的传统知识分子。《天津菁华实录》又有中华舆图社1919年再版。

41(2)宋蕴璞辑 1930《天津志略》10. 北平 蕴兴商行铅印本(插图)。

42《天津志略》出版于1930年。辛亥革命后,天津废除了明清以来“府”的建置,但仍称天津县,直到1928年方改为特别市,1930年改称天津市。彼时,天津内外贸易日臻发达,为天津与南洋地区贸易之沟通,作者宋蕴璞在征集推介商、学各界意见后,决定编辑《天津志略》一书。

43《天津志略》共分二十编,文字简洁,其中有关天津社会风俗的,有第一编中之“礼俗”(含婚礼、丧祭礼式、育儿情形、岁时俗尙)。此外,第四编交通中之传统交通工具简介,第十一编之公用及公有事业,第十三编之慈善事业,第十七编之会社,第十八编之食宿,第十九编之游艺、第二十一编之杂俎等,亦有相关内容,要在剔掘筢梳,取其所需耳。

44《天津志略》作者宋蕴璞,北京大兴人,年轻时曾赴西北一带经验文化实业,后遍游南北,并将兄弟子侄辈携至南洋,拍摄有地方风物纪录片多部,著有《北平志略》、《南洋英属海峡殖民地志略》等。

45《天津志略》又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标点整理本。

46附:

47张江裁(1908‑1968)撰 1938《杨柳青小志》11. 北平 双肇楼刊本。

48《杨柳青小志》系由著名学者张江裁于1938年寓居天津时,游览了津西的重镇杨柳青之后,数日写成,“文简洁,有法度”,是专门记述杨柳青的唯一一部志书。历史上,杨柳青曾属顺天府武清县及河间府静海县,清雍正九年(1731)天津开府置县,遂划归天津县管辖。

49《杨柳青小志》共一卷,内分疆域、河流等七个部分,其中,产业、民气、风俗、神庙等均与民风民俗有关,风俗部分尤详。特别是“婚丧仪仗,有惟天津略似之,他处皆不及也,可谓世所罕。”后有海宁章梫(一山)跋,叙述杨柳青人远赴新疆之缘始:“同治朝某甲,只身往新疆谋生致富,嗣是往者日众。光绪中叶遂有八大行运售百货,为新疆巨商;其第一家有骆驼万头,一呼可集数万人。袁贞毅中丞抚新归,曾言其事;锺中书镛戍新疆,更名广者,亦详知之……此与吉林之韩边外,新加坡之黄、陈、郭三富人相伯仲”。虽寥寥数语,但对考察“赶大营”之起源,颇为重要。以此印证“小志”所言:“商业之获也丰,故其用之也奢;奢华则轻财,轻财则不吝于义举,不难于慈善”,足资可信。

50《杨柳青小志》著者张江裁,字次溪,广东东莞人,地方史志专家,曾工作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有著述多种存世。

51《杨柳青小志》又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标点整理本。

525. 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 编, 1991《天津简志》12. 天津人民出版社。

53《天津简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主持编写的一部新型地方志。共三十篇,其中第二十七篇为民俗·方言,“民俗”部分包括:服饰习俗,饮馔习俗,住宅格局及居住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岁时节日习俗,民间组织及社会风尚八个部分,简明扼要,足资参考,所叙内容的特点是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据篇后标注,撰稿为顾道馨。

54《天津简志》主编杨大辛大辛(1925-),天津文史专家,曾任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文集《津沽絮语》、《津门往事杂录》、《沽水余沫》《乡情漫笔》等。

55附:

56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 天津市老城博物馆编著, 2006 《天津通志·民俗志》13.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57《天津通志·民俗志》是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与天津市老城博物馆联合编写的第一部全面记录自古至今天津民风民俗的志书,也是一部集大成式的著述。其中包括:生活民俗,物质生产民俗,社会组织,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艺术,游戏娱乐民俗及方言等九大部分,内容详尽,叙事清晰。正文前的“综述”,概括介绍了天津民风民俗的历史发展及鲜明的地域特色;正文后的“附录”,简述了自古迄今天津的“民俗研究及民俗活动”,这两部分对于深入观察和了解天津民俗,研究天津民俗,都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58《天津通志·民俗志》主编尚洁(1961-),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文物博物馆专业,曾任天津市老城博物馆馆长,主编有《中国民俗大系·天津·民俗》,著有《天津皇会》等。

游览志类

596. 张江裁编(1908‑1968)著, 1936《天津游览志》14. ,北平 中华印书局。

60《天津游览志》成稿于1936年,为作者居津供职期间搜罗资料,并在友人协助调查下完成的,“大而史地之沿革,小而里巷之轶闻,无不知焉必录……搜集而无遗。”(徐一达·序)全志分为二十四章,其与天津民风民俗密切者,为:第三章古迹名胜及所附的庙会,第五章市场,第六章娱乐,第七章食货,第九章风俗及附录的过年、拜神、填仓与盖仓、婚、丧五则,第十一章宗教,以及第二十四章丛录中的《津门小志》、《藏斋随笔》(四则)、“三宝”、泥人张捏塑人像、金鱼、理门、电灯电车、京报房、拉排子、扛大个的与小工、提花工厂、当商与估衣商、老三不管、小饭馆、澡堂、方言、特产、天津诗文录等。由于上述内容均用口语叙述,内容切实生动,极具可读性,堪称“实录”。也是多种有关天津游览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61又因1936年天津举办了20世纪上半叶最后一次“皇会”,为使人对此有所了解,书前特附了徐肇琼所写的《天津皇会考》。

62《天津游览志》著者张江裁(1908~1968),字次溪,广东东莞人。地方史志研究专家,藏书家,著名学者;其父为改良主义思想家康有为的弟子张伯桢(篁溪)。家中藏书极富,以京津地方史料为最;著述亦夥,有关天津风俗者尙有《京津风土丛书》(1936年双肇楼刊本),《天津杨柳青小志》等。藏书后售归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全国政协图书馆及北京中国书店。

地方风土类

637. 胡朴安编辑, 1923、1936《中华全国风俗志》15. ,上海 大达图书供应社。

64《中华全国风俗志》编迄于1922年,翌年出版发行。全书分上编、下编:上编以明清时期的顺天府和各行省之府州县为单位,顺天及省下或有“总志”;内容多摘辛亥革命以前的自历代史志、笔记,仅“顺天·总志”(六则)部分内容与天津有关。下编多钞自辛亥革命以后的报刊、杂著,其中,“直隶”部分中的“津沽春游录”(九则)、“天津之社会观察谈”(十二则)、“天津风俗诗”(十八则)、“天津腊月之腊品”(五则)、“天津祭灶之风俗”(二则)、“天津烧平安纸之风俗”(一则)、“天津求雨之风俗”(一则)及“天津小儿跳墙之风俗”(一则),均为记录天津风俗或天津特有风俗的文字。

65《中华全国风俗志》编辑者胡朴安(1878‑1946),安徽泾县人,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晚清著名学者胡爱亭之子,民国初年曾任江苏民政厅长,后执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一生著述甚丰。

66《中华全国风俗志》版本甚多,尚有民国广益书局版;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经标点整理的,有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1988年第二次印刷),以及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岳麓出版社2013年版,气象出版社2013年“图说古风俗”版(有删削)等。

678. 赵光宸(1902‑1965),1919,《津门岁时记》16. 天津:《南开思潮》第四期。

68《津门岁时记》是1919年6月刊登在南开中学校刊《南开思潮》第四期上的一篇文言文,经过作者的细心观察体会,专门记述天津一年四季的岁时风俗以及在辛亥革命后的变迁。

69《津门岁时记》作者赵光宸,南开中学毕业生,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写此文时,尚在南开中学就读。

70附:

71(1)李金藻著(1871‑1948),1922 《天津过年歌》17. 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社会教育星期报》第335期。

72《天津过年歌》是一篇歌谣式的韵文,写于1921年除夕,这一天作“自九江发南京。舟中无事,夜不成寐”,因想起了乾隆年间天津人杨一昆(无怪)写的《皇会论》,“偶读一遍,犹逛会也”,于是模仿《皇会论》的写法,“走笔作《过年歌》,以代守岁”,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谱是歌,犹过年也”。

73《天津过年歌》另有铅印单行本。又,2016年今晚报贺岁丛书《金猴闹春》“诗文”类,载有杜鱼整理的标点整理本。

74《天津过年歌》作者李金藻(1871‑1948),字芹香(琴湘),近代天津教育家及文化工作者。

75(2)徐肇琼撰 1936 《天津皇会考》18. 北平 中华印书局。

76《天津皇会考》为一篇具有考证和说明性的文字,文中简述了妈祖崇拜的由来和传入天津的经过,皇会名称的出现,录以杨一昆的《皇会论》,沈存圃的《皇会歌》等,附以早年出会次序及1936年出会日程。

77《天津皇会考》又附于1936年出版的《天津游览志》之前。后经标点整理,于1988年纳入“天津风土丛书”,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78《天津皇会考》作者徐肇琼,系徐蔚如之女,张江裁之妻,名画家齐白石女弟子。

79(3)望云居士 津沽闲人 撰,1988,《天津皇会考纪》(“天津风土丛书”)19.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80《天津皇会考纪》成书于1936年,系配合当年皇会出会,“本研究之态度,收集天后神位、庙宇、历史及传说之故事,伊【以?】及各会之组织、技术、历史、多方搜罗,虽不免沧海遗珠之憾,要亦大体均备,以为注意皇会者之参考”,书中记述1936年举办皇会之经过、计划等颇详。

81《天津皇会考纪》有1936年天津坊间印本。

82《天津皇会考纪》作者望云居士及津沽闲人均为署名,生平情况不详。

83(4)华乃文 藏, 1986《城隍会论》20.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印:《天津史研究》1986年第一期。

84《城隍会论》是一篇仿照乾隆年间天津举人杨一昆(无怪)《皇会论》而写的韵文,旧钞本,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共四页。内容描绘了作为旧时天津两大庙会之一的城隍会出会时的热闹场景。每年的四月初六和初八日,为天津府、县城隍庙的赛会之期,行经天津城厢的主要街道,万人空巷,举城若狂。白天,两庙展陈大家所藏之古玩字画鼎彝尊罍;晚间,两庙戏台上演十番古乐与昆曲,系当年天津的群众性娱乐盛举。

85《城隍会论》的搜集整理者华乃文,生平不详,上世纪80年代仍健在。据史学家卞慧新先生研究,此文疑出自天津近代诗人华长卿从兄弟之手。

86《城隍会论》未见刊本。全文经卞慧新先生推荐并征得华乃文先生同意,编入卞慧新著《天津史志研究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今人著述类

879. 陆国明 主编, 2009 《老城津韵》21.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88《老城津韵》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南开区委员会主持编撰的一部专门介绍南开区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图文并茂的书籍。全书公分二十六个专题,其中“天津天后宫”、“古文化街文化旅游商贸区”、“玉皇阁”、“文庙”、“鼓楼商业街”、“鼓楼”、“徐家大院与天津老城博物馆”、“俗家净土——居士林”、“广东会馆”、“老城记忆链接”及“附录”部分,均有涉及推介风俗文化的内容。

89《老城津韵》主编陆国明,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南开区委员会副主席。

9010.《刘炎臣文集》与《绿波集——顾道馨著述选萃》。

91(1)刘炎臣(1908‑1996)著,2015, 《刘炎臣文集》22.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92《刘炎臣文集》系刘炎臣生前所遗文字的合集。由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组织编辑,纳入“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述系列”丛书出版。内容分为四大部分:“人物春秋”、“旧津风物”、“菊坛忆往”和“社会万象”,后有附录,为作者1981年以后的“著作编年”。作者生于清光绪末年的天津,是地道的“老天津卫”;受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自青年时起,即从事报社记者工作,见多识广,交游广泛,熟稔地方的风俗、掌故和轶闻,书中的“旧津风物”、“菊坛忆往”、“社会万象”,均与历史上天津的婚丧嫁娶、时令年节等方方面面的社会风俗有直接关系,1941年天津三友美术社出版为作者出版的戏曲评论集《菊花锅》,1945年白河书报社的为作者出版的《天津年俗》,以及近年发表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上的民俗文章《天津旧社会的婚嫁习俗》、《旧时天津的各类茶房》、《旧社会天津妓院概况》等等均收录集中。从事记者工作期间,因与名伶多所交往,藏有与名伶的签名合影千余幅,惜“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部付诸一炬。

93《刘炎臣文集》作者刘炎臣,字基汉,天津市人,历任《实报》、《天津钢报》、《银线画报》、《天风画报》、《华北新报》、《新民报》及《建国日报》的编辑、记者。著有《津门杂谈》、《天津年俗》、《菊花锅》、《名伶影集》等,1987年被聘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94附:

95刘炎臣(1908‑1996)撰, 1945 《天津年俗》23. 天津 白河书报社。

96《天津年俗》一书仅二万余字,由“大嫂大嫂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糖瓜祭灶 新年来到”、“扫房 贴对子 贴画”、“文人寒士的书春生涯”、“救命的饺子”、“除夕熬夜”、“送财神爷来啦”、“香火兴盛的娘娘宫”、“见面发财 互拜新年”、“初二接财神 进财进水”、“‘忌人’与‘开市’”、“婆五吃饺子 捏小人的嘴”、“算命祭星 希求顺利”、“春节赌风 盛极一时”、“逛灯去”、“手打着灯笼都出来 不打灯笼抱小孩”、“灯节供奉 刺猬老鼠”、“正月十六 走百病”、“填仓填仓 干饭鱼汤”、“二月二龙抬头 焖子是应景食品”等内容组成,是最早使用白话描述天津人春节习俗的一本书。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长期从事记者工作,观察社会,细致入微,文字轻松,娓娓道来,读后深感真实可信。

972015年全文收入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述系列”《刘炎臣文集》。

98(2)顾道馨(1927-2000)著 2015 《绿波集——顾道馨著述选萃》24.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99《绿波集——顾道馨著述选萃》系顾道馨生前所遗文字的选集,绝大部分未曾公开出版,203年由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组织编辑,纳入“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述系列”丛书。内容分为三辑:辑一 津俗丛谈,辑二 风俗考议,辑三 乡史稽沉,另有附录两部分。其中有关天津民风民俗者多集中于“津俗丛谈”部分,如:乾嘉以来的津门风尚,天津民俗概说,天津汉俗大观,津城岁时纪胜,年货摊·年画摊,天津的“年例儿”,天津的消夏习俗,旧时津城秋日生活,旧时天津饮食行业,天津的生育习俗,天津的养花习俗,天津民间禁忌……等。作者系天津人,史学工作者,长期从事文博工作,所记录下的天津民风民俗,均出自本人的长期观察与亲身体验,间或证以文字记载,平铺直叙,朴素无华,对于研究天津民风民俗,极具参考价值。

100《绿波集——顾道馨著述选萃》作者顾道馨(1927-2000),天津博物馆副研究员,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曾就学于崇化学会,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后长期在天津历史博物馆从事天津历史与民俗研究。

101附:

102(1)尚洁著 2006《天津皇会》25.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03《天津皇会》是一部全面推介和认识天津历史上特有的“皇会”活动不可或缺的读物。著名作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以“她为皇会立传”。

104作标题,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全书共分十七章,详细叙述了被誉为“城市狂欢节”的天津皇会由来,皇会的基本知识,参加皇会出会的各道“老会”、“圣会”的来历、名称和类型,皇会出会的日程、安排与礼仪程式规范,皇会行会时的次序和各道会如巡风、顶马、报事灵童、花童、花瓶、道童行香、海屋添筹灯亭、舞花、銮驾、“半副銮驾”、门幡、太狮、鲜花灯亭、灯亭、华盖宝伞、宝鼎香斗、护驾、灵官、请驾、抬阁……的基本情形(总共可分为指挥协调、公益服务、仪仗銮驾、座会摆设、还愿劝善、玩意儿表演六种类型)。本书的可贵之处,一的充分利用了现存的图像文献资料,包括各类照片,特别市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天津皇会百图》,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二是书中大量使用了作者通过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和采风,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因而使本书显得充实、丰满;三是忠实记录了直到本世纪初,“市区内许多昔日皇会中的表演技艺或失传或濒临失传或由城市向城市附郭及农村转移”的情状况,对于今后的传承与抢救极具参考价值。

105《天津皇会》著者尚洁(1961-),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文物博物馆专业,曾任天津市老城博物馆馆长,主编有《中国民俗大系·天津·民俗》、《天津通志·民俗志》等。

106(2)蔡长奎著 2009 《妈祖文化艺术研究》26.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07《妈祖文化艺术研究》著者蔡长奎,长期担任天津天后宫的领导工作,并从事天津民俗文化和妈祖文化的研究与实践。正如著名作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在书的 “代序”:“妈祖研究的独特视角”中所说:“他对妈祖文化的浓情厚意远过于职业性的工作年限……正是出自这一艺术家特有的审美眼光,他把妈祖文化中民间美术遗产作为自己研究重点。如对各地妈祖塑像的比较研究,还有对民间雕塑如墨稼轩、娃娃李、泥人张与天津天后宫的渊源关系,民间绘画与版画如《皇会图》与杨柳青年画中的妈祖仪式与民俗,以及皇会器物中的民间美术如服饰、銮驾、仪仗及各种工艺精湛的道具等等的艺术分析,都填补了妈祖文化研究的空白。”书中“对台湾白沙屯拱天宫、澎湖天后宫和天津天后宫祭典方式、路线以及信仰心理的研究,都是近年来对妈祖文化研究有见地和不可多得的力作。”

108《妈祖文化艺术研究》一书的著者蔡长奎(1950-),河北省胜芳人,出生天津,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天津市民俗博物馆馆长,中华妈祖交流协会副会长,法国美术家协会海外会员。此外尙主编有《天津天后宫的传说》(附碑文赏析)、《天津天后宫珍藏集·书画卷》。

10911. 赵娜 高洪钧 编注 2014 《天津竹枝词全集》27.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10《天津竹枝词全集》是近年出版的有关天津及天津风物的竹枝词合集,编注者广泛搜集了相关的原始资料,包括地方志书,津人著述(含未刊稿和钞本),以及曾经刊行的汇编本或单行本,经过整理校正,注明出处,再按作者出生年代的先后,编辑成书,是目前有关天津及天津风物竹枝词最全的一部。

111《天津竹枝词全集》编注者赵娜,天津古籍出版社编审;高洪钧,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112附:

113(1)周宝善 《津门竹枝词》28.

114《津门竹枝词》共三百首,未刊,内容涉及清代中叶以后的天津岁时、风俗、历史及日常生活,如从正月到腊月的年俗,每年天后诞辰的皇会,地方特产,餐饮文化等等,真实、全面,中多形象描绘。

115《津门竹枝词》作者周宝善(生卒不详),字楚良,著有《石竹斋初稿》等。

116《津门竹枝词》仅见于钞本清人郝福森之《津门闻见录》卷三。2014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赵娜、高洪钧编著的《天津竹枝词合集》,经点校,收录其中。

117(2)冯文洵(1880‑1934) 1934 《丙寅天津竹枝词》29. 天津 坊间铅印本。

118《丙寅天津竹枝词》,写迄于1926年,共298首。当时正值天津城市发展变化最大的年代,作者是出生在河北涿州的天津人,因久居在外,于“故乡几如异乡”,中年后返津,“凡桑梓风土,闾巷琐屑,耳目所及,日有积累,闲居无事,因成竹枝词若干章。”“大如形势之沿革,掌故之流传,小如风俗之变迁,民情之推移,以至于寻常日用之细,衣服饮食之微,凡合于风人之旨者,网罗靡遗”。故于研究20世纪以来天津民风民俗之状况与变迁,足资参考。

119《丙寅天津竹枝词》作者冯文洵(1880-1934),祖籍天津,年轻时习警政,后赴东北,历任县长等职。工诗,有《紫箫声馆诗存》等传世。

120《丙寅天津竹枝词》又有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赵娜、高洪钧编著的《天津竹枝词合集》,经点校,收录其中。

121附:

122冯品卿 编著 2009 《武清民俗概览》 30.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23《武清民俗概览》系冯品卿倾心研究家乡风土民情的一部力作,也是迄今为止,研究和记述天津周边区县民俗文化的唯一一部言者不厌其详的著述。全书洋洋四十万言,分为十二章,除第一章对武清民俗文化做了概述外,其余各章分别为:农业生产民俗,商贸民俗,村落与居住民俗,家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民间信仰与禁忌民俗,民间艺术及游艺竞技民俗,民间社团及其民俗。作者在“后记”中尝言:“编著此书的初衷,是想把流传在本地区的民间习俗,分门别类整理出来,让读者从多个侧面了解武清深厚的人文历史,唤起回忆过去、思考现在、面向未来。在采写民间旧俗、良俗的同时,也披露一些亟待摈弃、革除的陋俗和恶俗,同时记录了新时代形成的诸多新俗,供广大读者品评。”可以说,这部书对于了解和研究天津市北部区县的民俗文化足资参考。本书已列入武清文化历史研究会编的“天津运河文化系列丛书”卷二。

124《武清民俗概览》作者冯品卿(1942‑)天津市武清区人,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武清区委员会副主席,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等。勤于笔耕,此外尙著有《大运河史话》、《武清村落发展史》等。

新编丛书类

12512. 来新夏(1923‑2014)主编 “天津风土丛书”(七种)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

126《津门杂记》张焘 《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佚名)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7《梓里连珠集》华鼎元 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8《沽水旧闻》戴愚庵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9《敬乡笔述》徐士銮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30《津门诗钞》上 中 下 梅成栋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31《天津皇会考》徐肇琼 《天津皇会考纪》 望云居士 津沽闲人 《津门纪略》羊城旧客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32《老天津的年节风俗》卞慧新 濮文起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33“天津风土丛书”是一套经过标点整理的有关天津风物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丛书,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目的是保存比较稀有的地方文献,为读者和研究工作者介绍天津历史风貌,提供乡土资料。或为未刊本、原刊本,或为后人辑录;或为一种一册,或为两三种一册。内容多半比较珍稀罕见,其中有关天津节令及风土人情者甚夥。

134来新夏,浙江萧山人,辅仁大学历史学系毕业,主要从事历史学、目录学和方志学等研究,曾任南开大学图书馆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著有《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北洋军阀史》、《结网录》等。

135附:

136(1)佚名撰 1986《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天津风土丛书”)31.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3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很快由一个闭锁的传统城市演进为华洋杂处的贸易大港和工商业城市,到了同光之际,城市规模和地位变化巨大,人口往来增多,为使人们尽快了解彼时天津各方面的状况,一种介于风物志与导游册之间的书籍遂应运而生,《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便为其中最早编纂成书的一种。书中专设风俗一类,内分岁时、婚礼、丧礼、祭礼4项;其他内容,诸如古迹桥梁、会馆公所、书院、各种善举、各教等内容,对于了解当时天津的风俗习惯亦足资参考。

138《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系稿本,全二册,不分卷,朱格清缮本,半页六行,行24字。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139(2)张 焘撰 1884《津门杂记》32.

140《津门杂记》作者原籍虎林,开埠前即随父寓居天津,至书成之日已近卅载,于天津开埠前后的变化,有着亲见亲历亲闻的感受,是书“自序”说:“津门为畿辅喉襟之地,人杂五方,繁华奢侈,习俗使然。昔年漕运盐务盛时,生意勃勃,异常热闹。迨后屡经灾歉,市面萧条,不无减色,惟逢岁时节令,尙不致十分冷落,然较之于昔,亦大有悬殊也。乃至西洋通款,各国来津贸易者既伙……中外互市,华洋杂处,轮艘懋迁,别开生面,为北洋通商要地,由是日臻繁盛,焕然改观。”因此,书中于天津风俗习惯的介绍颇多,如卷上的岁时风俗、婚娶、丧礼、出大殡、乡甲局、水会、义学、迎春、扶犁;卷中的时令、灯节、烟火盒子、天后宫(皇会论)、四月庙会、峰窝、金顶妙峰山、盂兰会、登高攒斗、巡更下夜、年年在此、祭灶过年、姑娘子、混星子、有门坎、化缘、仙家搬运、冰床凌鞋;卷下的戏园、杂耍馆子、唱落子、天津论、花厂、雪弥勒、食品、厉坛寺、脚驴东洋车、礼拜、外国节期、赛跑马、衣兜烟卷、广东神、中外异俗等等,皆为经过作者的悉心观察,有关天津风俗、特别是开埠后“中外萃聚,花样日新”直接影响到天津的风俗变化以及中外风俗不同的记载,极具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141《津门杂记》作者张焘,字赤山,浙江钱塘(杭州)人,生于北京,津门如孩老人“叙”中说他“幼寓律郡。博学多才,工书善绘,知歧黄,识洋字。诵读之余,每每留心时事。凡耳目见闻、身所经历,是有可记,悉登诸记简,积久成帙,名之曰《津门杂记》……使读者不下堂而周知四境。”

142《津门杂记》初刻本由申昌书画室代销;民国年间曾被进步书局列入“笔记小说大观”。20世纪80年代初有天津古籍书店旧版重印本。又有坊间蜡版油印本。后经标点整理,于1986年纳入“天津风土丛书”,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143(3)羊城旧客(华世铎 1852-1905)撰 1988 《津门纪略》(“天津风土丛书”)33.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44《津门纪略》为在外漂泊一生的津门游子,在晚年回到家乡后见到《津门杂记》并有感于家乡的巨大变化而作。在记录晚清天津风土社会情形的旧籍中,是书虽刊行较晚,但内容的详实、细致与实用价值,则较同类他书略胜一筹。全书共12卷,卷五 风俗门(含岁时、灯节、烟火盒子、皇会、城隍庙、金顶妙峰山、峰窝、盂兰会、蟋蟀圈、冰床、凌鞋、雪弥勒、减利当、打印子),记录天津风俗较为集中;此外,卷六至卷十二义举、翰墨、书画、洋务、货殖、食品、游戏诸门中,亦有相关记录,可为参考。

145《津门纪略》作者署名羊城旧客,号听桥,天津人,10岁左右随父去东北,成年后一度回津院试,此后即男船北马,游宦半个中国,晚年身归故里,已年近半百。据天津史名家卞慧新先生考证,羊城旧客当系天津诗人华光鼐长子、华长卿长孙华世铎(一名铎孙);有云系卢寿吾者,则不足为信。

146《津门纪略》自问世以来,有分订二册的石印袖珍本流传。

147(4)华鼎元(1832‑1900)辑 1986 《梓里联珠集》(“天津风土丛书”)34.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48《梓里联珠集》系华鼎元辑录。华鼎元为天津诗人华长卿次子,光绪己卯即光绪五年(1879)华鼎元在苏州“听鼓余暇,乡思顿生,爰取汪、蒋诸公诗集余旧作,抄录成帙,付之手民”而成,共5卷。其中包括汪沆(1684‑1764)的《津门杂事诗》,蒋诗的《沽河杂咏》,樊彬(1796‑1881)的《津门小令》,崔旭(1767‑1845)的《津门百咏》,以及华氏自己的《津门征迹诗》等5种,时间跨越近200年,涉及天津地域风俗者甚夥。特别是《津门杂事诗》,是一部最早吟咏天津历史风物的竹枝词,特色鲜明,注释详尽;而《津门小令》被认为的描写天津风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作品,《津门百咏》则被视为描写天津市井生活的“小百科”与风俗画卷。因此,《梓里联珠集》也可看成是描绘清代中叶天津风土人情、集“家道户说”之大成的诗集。

149《梓里联珠集》辑录者华鼎元,字问三,号文珊,曾任江苏同知、江南乡试搜检官,著有《津门征献诗》、《津门征迹诗》及《津门通典》等。

150《梓里联珠集》一直以钞本存世,能够见到的,仅有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本;但其中的《津门杂事诗》有1739(乾隆四年)的精刻本,《津门小令》有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的刻本。《梓里联珠集》于2014年又经整理,统一排序,分别纳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天津竹枝词合集》。

151(5)卞慧新 濮文起 辑 1992 《老天津的年节风俗》(“天津风土丛书”) 35.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52是书为老天津年节风俗的摘录,按照中国传统月令排序,24节的相关习俗分别纳入接近的月份,引用史料自古迄今,间有考证。编辑目的是“为研究民俗,特别是天津美食的同志提供素材,减轻他们一部分搜集资料的劳动。同时,也可供关心天津岁时风俗的读者阅读。”

153《老天津的年节风俗》的编辑者卞慧新(1912-2015)著名历史学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天津史志研究文集》等。濮文起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15413.“今晚十二生肖贺岁书”(十三种):

155贾长华主编 顾问 杨大辛等 2004 《六百岁的天津》36.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年再版,→有“甲申纪念珍藏”本

156贾长华主编 顾问 冯骥才 2006 《天津卫过大年》37.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57贾长华主编 顾问 冯骥才 2007 《津门传家宝》38. 北京 蓝天出版社

158贾长华主编 顾问 冯骥才 2008 《津沽能人》39. 天津 天津科技出版社

159贾长华主编 顾问 冯骥才 2008 《天津老画》40.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60贾长华主编 顾问 冯骥才 2010 《津城老胡同》41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61贾长华主编 顾问 冯骥才 2011 《老天津的记忆》42.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62贾长华主编 顾问 冯骥才 2012 《津门旧影新照》43.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63贾长华主编 顾问 冯骥才 2013 《老天津的最早影像》44.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64贾长华 鲍国之主编 顾问 冯骥才 2014 《老天津的吆喝》45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65鲍国之主编 顾问 冯骥才 2014 《天津老明星》46.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66刘凤山主编 顾问 冯骥才 2016 《天津过年俗典》47.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67刘凤山主编 顾问 冯骥才 2016 《贺岁书香十二春》 48.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68以著名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为顾问,由今晚报社出版的“今晚贺岁丛书”,自2004年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的鸡年春节期间出版了《六百岁的天津》以来,以后每逢春节,陆续出版一部,包括狗年的《天津卫过大年》、猪年的《津门传家宝》、鼠年的《津沽能人》、牛年的《天津老画》、虎年的《津城老胡同》、兔年的《老天津的记忆》、龙年的《津门旧影新照》、蛇年的《老天津的最早影像》、马年的《老天津的吆喝》、羊年的《天津老明星》、猴年的《天津过年俗典》等,到了丙申年,冯骥才在《天津过年俗典》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一年一本的贺岁书,编写了整整十二年。每年的版本是一个属相:猴鸡狗猪,鼠牛虎兔,龙蛇马羊;时值今日,生肖一轮,也算有始有终。”“选题都是此地的历史人文,乡土习俗,乡贤名士,风物传说,这些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版本都是图文本,有图有文,文精图真,图文相生……”“于是创造了津门文化的一道新风景。十二年来,‘今晚贺岁书’成了津门岁时的一个热词”,“在当今中国此乃一创举,今晚贺岁书已成了本地年文化的一个新品牌了”,“这也是一种文化创造,或称新的‘年文化’,为的是过一个‘文化年’”。

169丁酉年恰恰进入第十三个年头了,今晚报社回顾和总结了这十二部贺岁书的过往情况,又编辑了一部《贺岁书香十二春》,内容包括:十二本书的序言、封面和部分内页,以及相关的报道和评论;读者的心声和作者、编者的感言;十二本书的目录索引。

17014.“天津旧事丛书”(十一种):

171于学蕴 刘琳 2005 《天津老教堂》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72周利成 周雅男 2005 《天津老》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73周利成 王向峰 2009 《旧天津的新生》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74谭汝为 刘利祥 2009 《天津地名故事》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75周利成 王向峰 2010 《旧天津的大案》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76由国庆 2010 《老天津的》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77由国庆 2011 《天津美食》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78章用秀 2011 《天津老俗》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79章用秀 2011 《老天津善人善事》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80董季群 2012 《天津天后宫》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81周利成 2013 《外国人在旧天津 》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82为深入挖掘天津历史与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真实生动地记述老天津的风土、民俗、历史、掌故,天津人民出版社组织作者队伍,对著名的城乡旧教堂、戏园子、天后宫,以及旧天津的大案要案、外国人在旧天津、老天津的风俗、天津卫的美食、天津的俗话、天津地名的故事,乃至旧天津的新生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进行了挖掘、整理,力图全方位地记述“老天津卫”的风土人情。目前已出版十一部。

183附:

184(1)由国庆 2010 《老天津的》(“天津旧事丛书”)49.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85老天津的》主要内容有“天津人信奉的民间俗神”、“吃尽穿绝天津卫”、“民生大戏天津年”、“一叶知秋话文娱”等八部分组成,附插图多幅。

186老天津的》作者由国庆,笔名点子,天津天后宫工作人员,业余从事广告及民俗研究,除《老天津的风俗》外,尙写有《津沽旧市相》等书多本。

187(2)董季群 2012 《天津天后宫》(“天津旧事丛书”)50.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88《天津天后宫》由“就天津之最说庙”、“就文物说庙”、“就僧道神说庙”、“就习俗说庙”、“就皇会说庙”、“就人物说庙”、“就经济说庙”、“就事说庙”等几部分组成,尤其是其中的“就习俗说庙”和“就皇会说庙”两部分,较为通俗地介绍了天后宫和天津传统节俗的紧密关系,如拴娃、订婚拜娘娘、天津妇女爱穿红、 讨签、许愿和还愿,以及皇会的源流始末等等,对于了解和认识天津民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89《天津天后宫》作者董季群,笔名井泉水,天津天后宫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天津天后文化研究。

19015. 冯骥才主编,2013,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十种)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

191《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51. 蒲娇,史静著;王晓岩,蒲娇摄影

192《杨家庄永音法鼓老会》52. 史静,蒲娇著;段新培,蒲娇摄影

193《锦衣卫桥和音法鼓老会》53. 唐娜,蒲娇著;段新培,张礼敏,蒲娇摄影

194《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54. 史静,郭平著;段新培摄影

195《静海县台头镇大六分村登杆圣会》55. 史静 管淑珍 著 史静 摄影

196《葛沽宝辇老会》56. 史静,路浩著;路浩摄影

197《中营后同乐高跷老会》57. 蒲娇,唐娜著;张礼敏,王晓岩摄影

198《邵公庄萃韵自立吹会》58. 张彰,张礼敏著;张彰摄影

199《汉沽飞镲老会》59. 张彰,张礼敏著;张彰摄影

200《刘家园祥音法鼓老会》60. 路浩,张彰著;王晓岩,路浩摄影

201“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现代社会转型期天津皇会的研究”系列成果之一,也是一种“文化存录”。冯骥才在“总序”中解释说:“存录,就是一项民间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尙在活态时,抓紧对其进行全面的田野调查,同时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尽可能将其完整地、客观地、翔实地记录与保存下来……为该遗产建立一份永久性的档案。”“天津皇会始于清初,每年阳春三月海神妈祖诞辰吉日举行庆典,城郊各会齐聚天后宫,上街巡游,逞能献艺;一时城中万人空巷,会间百戏杂陈。极盛时期各类花会多至千余道。”“此次为皇会立档……对每道皇会都涉及其历史沿革、重要人物、技艺特征、音乐曲谱、器物种类、文献遗存、会规会约,传承谱系等等,这些历史上都鲜有记录。调查与印证之难自不必书,存录的价值与意义自在其中。”这些话,集中概括了该档案丛书的基本内容和学术价值。

202“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主编冯骥才(1942-),浙江宁波人,生于天津。著名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青年时研习宋元绘画及古典文学,后登上文坛并重拾丹青。二十世纪末复投身文化遗产抢救。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203——结束——

204编者简介

205罗澍伟

206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曾任该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现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区政府咨询委员,南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顾问, 市口述史研究会顾问,市地名学会顾问,市老字号协会理事会高级顾问,《历史教学》荣誉编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特邀委员,英国剑桥传记中心荣誉委员等。

207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和天津历史的研究,主持编写市重点课题《天津简史》和《当代天津简史》,国家“七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近代天津城市史》,国家“八五”社科规划研究项目《近代华北区域的城市系统》,以及《天津通志·租界》、《沽上春秋》、专著《近世中华国耻录》、《天津的名门世家》、《引领近代文明 百年中国看天津》和《天津史话》、《天津老胡同》等,发表论文近百篇;分别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主要参考文献

2081.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 1999年, 《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中·下),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92.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 1991年, 《天津简志》,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103.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 天津市老城博物馆, 2006年, 《天津通志·民俗志》,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114.张江裁, 1936年, 《天津游览志》, 北平, 中华印书局

2125.胡朴安, 1986年, 《中华全国风俗志》,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136.刘炎臣, 2015年, 《刘炎臣文集》,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147.顾道馨, 2015年, 《绿波集——顾道馨著述选萃》,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158.赵娜 高洪钧, 2014年, 《天津竹枝词全集》,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169.冯品卿, 2009年, 《武清民俗概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1710.来新夏主编, 1986‑1992年, “天津风土丛书”(7种),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1811.赵光宸,1919年,《津门岁时记》16., 天津, 南开中学 《南开思潮》第四期,第43

Auteur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 of Tianjin, Tianjin

Le texte et les autres éléments (illustrations, fichiers annexes importés) sont sous Licence OpenEdition Books, sauf mention contraire.

Rechercher dans OpenEdition Search

Vous allez être redirigé vers OpenEdition Search